西坪镇位于豫、鄂、陕三省五县九乡镇的结合部,居于中东部地区通向大西北的“桥头堡”。镇域面积257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1各居委会,239个村民小组,9000余户4.1万人,属于一个山多地少,可耕地更少的乡镇,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境内312国道、沪陕高速、209国道、三淅高速、建设中的蒙华铁路在集镇交汇,成为全国少有的乡镇级交通要道。全镇的农业经济主要以“菌、果、药、茶”四大特色产业为主。特别是以袋料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富民强镇的一大产业。
一、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史概况
西坪镇在1992年开始由本地市的桐柏县引进椴木香菇种植技术,但因其经济效益低,至1997年全镇20个行政村(居)中只有下营、后塘沟、铁桶沟、花园关、德河、瓦房店等村共发展有1800架左右。
1997年春季,在西峡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充分利用本县林木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把袋料香菇产业发展列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实施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镇、村、组经济扶持,县镇实施“五统一”(统一生产配方、统一原辅材料供应、统一菌种品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管理模式)的管理模式,强力推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1997年全镇发展袋料香菇约有30万袋、1998年发展有80万袋。1999年突飞猛进,全镇共发展有2000万袋,使全镇70%的农户从事袋料香菇生产,其经济收入不仅占农民的70%,也占当时镇政府财政收入的70%左右,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农民收入低、财政困难的局面,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强基的短、平、快项目。对外销售上,在采取免税优惠措施招引浙江、福建等省的食用菌购销公司入驻的同时,大力培养本地的食用菌经销商,为打破外地经销商垄断经营创造条件,逐步形成了西坪独特的鲜菇市场和干菇市场。
为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严厉打击违法采伐林木的行为,自2006年冬季,西峡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组织实施“菌材外调”战略,在抽调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周边省市县调入生产菌材,保证菇农生产袋料香菇所需的同时,另方面实施“控制规模,调优结构”的措施,严格控制袋料香菇生产规模,走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探索食用菌发展的新途径。2008年之后,政府一方面放开菌材外调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优势,另方面从公安、农业、林业、工商等部门抽调人员,强化对菌材市场和食用菌市场的监管力度。改变由菌材外调开始时的控制菌材源头保质量、保增效为打击强买强卖、欺行霸市行为,保护菇农利益的最大化;改变了菇农过去自由式的盲目发展为政府引导、控制规模、标准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确保每年发展袋料香菇生产规模在2600万袋左右。
![]() |
|